kehuduan
客户端
weixin
微 信
weibo
微 博
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新车评网 > 汽车头条 >

深蓝汽车:基于AR-HUD的座舱交互设计

2023-07-22 08:02:11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1407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电子业务开发单元经理赵曜认为,当前组合仪表的弊端在于方向盘遮挡组合仪表显示区域,驾驶员需要低头查看行车信息,影响驾驶安全。HUD的使命和用途是避免驾驶员分心,提升驾驶安全,替代仪表和部分中控显示屏功能,给用户提供更多视觉感受。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电子业务开发单元经理

同时他表示,增强显示AR-HUD作为智能汽车新的交互窗口持续被车厂重视,正进入规模化应用拐点。和传统的W-HUD相比,主角向AR-HUD增量市场转型是大势所趋。并且,随着TFT屏幕的分辨率提升和成本优势,各大主机厂更青睐于TFT方案下的AR-HUD。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HUD发展现状

当前整个HUD市场呈现W-HUD和AR-HUD并存的状态, W-HUD距离更近,用户在清晰度的感受上会更好,AR-HUD投影距离远能实现虚实结合的场景状态,科技感更强。AR-HUD同时也可以向下兼容W-HUD,即通过非AR模式的切换实现W-HUD的显示效果。

从用户需求来看,买车用户逐渐呈现年轻化、愿意接受新鲜事物。AR-HUD各方面都符合用户需求,基于这个状态,市场上很多新车都在往AR-HUD上倾斜。

蓝汽车和长安汽车早在10年前就在关注和研究HUD技术,AR-HUD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前几年AR-HUD虽然体验效果好但渗透率低、成本贵,所以一直坚持仪表方案。在2019年和2020年行业内出现低成本TFT方案AR-HUD出现后,就开始开展调研,发现AR-HUD已经达到了接近组合仪表的状态,所以深蓝的项目就出现了组合仪表取消的方案,通过AR-HUD实现用户的出行体验需求,在深蓝S7上AR-HUD已经成为了标配。

AR-HUD亮点和趋势

AR-HUD亮点功能有很多,能够满足覆盖整个车辆使用场景。出发前,自动调节高度,记忆用户设置偏好,进行行车预览,车辆状态提醒。行驶中,进行AR导航和各种道路环境提示。自动驾驶时,车辆操作提示和部分兴趣推送。驻车时,查询最新资讯,提供驻车娱乐。停车时,倒车影像,看电影等。

从交互维度来看,第一阶段是在上车时实现自动驾驶位置调节,基于人眼位置来调节高度和其他,通过位置高低和账户来实现开车前HUD准备。目前行业内这项功能正在逐步展开,AR-HUD智能化程度在逐步提高。第二点是可变焦距、高清画质、情感化HMI交互、虚拟现实无缝连接和安全智能驾驶,在多功能显示和用户自定义方面满足用户对个性化需求的设置。

图源:嘉宾演讲材料

目前,TFT方案已经逐渐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方案。TFT成本比DLP和LCOS低,性价比更高,尤其是对于30万以下车型有绝对优势。域控集成方案也能节约很多成本,行业内量产的很多车型都将HUD运算集成到车机中,AR-HUD的各种体验化提升和AR算法都能在车机当中由芯片独立完成,并且在交互逻辑上更顺畅。未来斜投影和3D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给AR-HUD的效果带来巨大的提升。

AR-HUD交互设计

AR-HUD显示区域中间位置为最佳可视区域,显示效果最清晰,但为了不遮挡前方视线,一般将常用且关键的信息基本都放在中间偏下位置,次要信息放在最下边和左右两边,中间及以上位置用来做虚实结合显示。在取消仪表后,AR-HUD上需要显示的内容较多,做好AR-HUD与车机的交互设计及其重要。整体设计原则:一、功能要多且智能,支持自动调节和自定义设置。二、只显示关键信息,与中控屏互为补充,减少重复内容。三、加强视觉对比度,突出提示内容和警示色,多用图形化表达和动效引导。四、提供娱乐和多主题切换选择。

图源:嘉宾演讲材料

图源:嘉宾演讲材料

对于AR-HUD的探讨

关于用户需求,需要探讨如何在多方面进行提升,以下是部分考虑到的提升方向。

图源:嘉宾演讲材料

在行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多车型通用的AR-HUD模块化。作为主机厂来看,AR-HUD通用化做得还不好,特别是涉及到光路的变化,每款车甚至中期改款和短期改款都要开一套AR-HUD,无法实现平台化。甚至在出口海外做右舵车型时,理论上应该是从左平移到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组合仪表针对右舵车型可以做到完全对称,但AR-HUD现阶段无法实现。

第二是取消楔形膜同时解决重影问题。这之中的隐含成本是使用AR-HUD后,需要投入一块带楔形膜的玻璃。投影技术一直在发展,有些车企将其视为最高配置,有些则逐渐成为标配。

目前急需共同解决难题还包括虚拟虚像如何在挡风玻璃上再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融合和突破,以便对业务技术产生新贡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汽车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新车评网网站地图

中国新车评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新车评网APP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